物竞编号 | 02UN |
---|---|
分子式 | C3H9N |
分子量 | 59 |
标签 |
丙基胺, 1-氨基丙烷, Propylamine, 1-Aminopropane |
CAS号:107-10-8
MDL号:MFCD00008205
EINECS号:203-462-3
RTECS号:UH9100000
BRN号:1098243
PubChem号:暂无
1.性状:无色吸湿性液体,有强烈的氨味。[1]
2.熔点(℃):-83[2]
3.沸点(℃):48.5[3]
4.相对密度(水=1):0.719[4]
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0[5]
6.饱和蒸气压(kPa):32.9(20℃)[6]
7.燃烧热(kJ/mol):-2363.0[7]
8.临界温度(℃):233.8[8]
9.临界压力(MPa):4.74[9]
10.辛醇/水分配系数:0.15[10]
11.闪点(℃):-37[11]
12.引燃温度(℃):317.8[12]
13.爆炸上限(%):10.4[13]
14.爆炸下限(%):2.0[14]
15.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溶于丙酮、苯和氯仿。[15]
16.折射率(20ºC):1.3885
17.黏度(mPa·s,25ºC):0.353
18.蒸发热(KJ/mol,25ºC):31.36
19.蒸发热(KJ/mol,b.p.):29.75
20.生成热(KJ/kg,25ºC,液体):-101.57
21.生成热(KJ/kg,25ºC,气体):-70.21
22.比热容(KJ/(kg·K) ,25ºC,定压):2.70
23.蒸气压(kPa,4.5ºC):14.13
24.蒸气压(kPa,32.2ºC):52.93
25.pKa(25ºC,水):10.568
1.急性毒性[16]
LD50:370mg/kg(大鼠经口);400mg/kg(兔经皮)
LC50:2310ppm(大鼠吸入,4h)
2.刺激性[17] 家兔经眼:720μg(24h),重度刺激。
3.亚急性与慢性毒性[18] 大鼠吸入968mg/m3,每天每天7h,共50d,1/10死亡,其他动物生长迟缓;1936mg/m3,使动物体重减轻,角膜混浊,10/10死亡。
1.生态毒性 暂无资料
2.生物降解性 暂无资料
3.非生物降解性[19] 空气中,当羟基自由基浓度为5.00×105个/cm3时,降解半衰期为12h(理论)。
4.其他有害作用[20]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1、摩尔折射率:19.48
2、摩尔体积(cm3/mol):81.7
3、等张比容(90.2K):180.5
4、表面张力(dyne/cm):23.8
5、介电常数:
6、偶极距(10-24cm3):
7、极化率:7.72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1
3.氢键受体数量: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26
7.重原子数量:4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7.2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1.化学性质与甲胺相似。其水溶液呈碱性,与亚硝酸反应放出氮气,并生成丙醇和丙烯。
2.稳定性[21] 稳定
3.禁配物[22] 酸类、酸酐、酰基氯、强氧化剂
4.聚合危害[23] 不聚合
储存注意事项[24]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29℃。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1.正丙醇与氨反应,丙腈或丙烯腈加氢,或者由丙醛还原氨化都可以制备丙胺。反应得到一正丙胺、二正丙胺、三正丙胺的混合物。经分馏而得各纯组分。正丙醇与氨反应的方法是工业上采用的方法。1.正丙醇法以正丙醇为原料,在催化剂镍-铜-氧化铝(Ni-Cu-Al2O3)作用下,在190±10℃温度下进行反应,脱氢生成丙醛,与氨加成脱水得亚胺,通过丙醇和氨的比例控制,再加氢可得产品正丙胺,但同时还有二丙胺、三丙胺生成(参见“三丙胺”)。
2.硝基丙烷法硝基正丙烷低压催化加氢得正丙胺。
1.有机合成原料,用于药物、涂料、农药、橡胶、纤维、纺织品及树脂的整理剂等。在医药上用于合成普罗帕酮、盐酸丙胺卡因等。
2.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实验试剂及溶剂。[25]
危险运输编码:UN1277 3/PG 2
危险品标志:易燃 很易燃 腐蚀
安全标识:S9 S16 S26 S45 S36/S37/S39
危险标识:R11 R34 R20/21/22
[1~25]参考书: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第一卷/张海峰主编.—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 ISBN 978-7-122-00165-8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