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天顺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

郑州食品添加剂网|河南食品添加剂生产厂家常年供应食品级食品添加剂!

全国服务热线 15003810456
您所在的位置:

2022 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来源:郑州天顺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03-07 15:48:50 关注: 0 次

   摘 要:本文从蚕桑生产、区域变化、丝绸贸易等方面总结了2021 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特点,指出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2022 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1 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第二年。我国发挥制度优势,科学应对与精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礼有节应对中美经贸战,在“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碳”目标等背景下持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全国蚕桑生产稳中有升,茧丝价格大幅回升,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同步推进,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产业在转型升级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1 2021 年蚕桑产业发展特点

  1.1 蚕桑生产稳中有升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发种量同比减少4.14%,桑蚕茧产量同比减少4.1%,柞蚕茧产量同比减少2.1%。2021 年,虽然全国桑园面积79.67 万 hm2,比上年减少1.87 万 hm2,减幅2.26%,但是蚕桑生产稳中有升,发种量1 724 万张,比上年增加46 万张,增幅2.74%;桑蚕茧产量71.72 万t,比上年
  增加2.76 万t,增幅4%;柞蚕放养面积72.67 万 hm2,同比增加0.58%;柞蚕茧产量9.51 万t, 同比增加13.18%,其中辽宁5.25 万t,占比55.21%。
  1.2 生产区域继续向西转移
  2021 年我国蚕桑生产继续向西部地区转移和集中,转移速度在连续3 年减缓后又呈加快态势。东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海南5省)的蚕茧产量占比由2019 年15.87% 下降到2020 年的14.43%,再下降至2021 年的12.64%;而西部(广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贵州、甘肃、新疆8 省区市)的蚕茧产量占比由2019 年的78.17% 上升到2020 年的79.14%,再上升至2021 年的80.89%。2021 年多数省份实现了增产,其中浙江省依靠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增产10.16%,一举扭转了连续13 年的衰退局面;排名前3 位的广西、四川、云南的蚕茧产量分别为40.74万t、8.6 万t 和5.7 万t,分别增产8.21%、3.61% 和1.79%,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56.8%、11.99% 和7.95%。
  1.3 蚕种供求缺口扩大
  2021 年春季蚕种生产量同比减少3.04%,发种量同比增加3.15%;夏秋季蚕种生产量和发种量同比增加2.26% 和2.49%。全年蚕种生产量1 281 万张,比上年减少4 万张;发种量1 724 万张,比上年增加46 万张。广西蚕种产销缺口474 万张,超过全国蚕种产销缺口443 万张,一方面说明广西是全国最大的蚕种输入省,另一方面说明市场化和民营化趋势下一些蚕种场生产和销售的蚕种没有纳入统计;考虑到我国蚕种出口增加,也可能一些省份的发种量数据存在高报问题。2021 年,广西、山东、云南、四川4 省区的蚕种产量均超过170 万张,合计占全国蚕种总产量的81%,我国蚕种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和优势企业集中。
  1.4 茧丝价格大幅上涨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对供给和需求的冲击得到有效控制,2020 年下半年开始丝价逐步回升,2021 年4A 级生丝价格从年初的33 万元/t 波动上涨至年底的45 万元/t。丝价持续上涨带动2021 年茧价大幅上涨。2021 年桑蚕春茧价格同比上涨63.21%,夏秋茧价格同比上涨37.45%,全年加权平均茧价达2 560 元/50 kg,创历史新高,比上年上涨820 元/50 kg,涨幅达47.11%。茧价上涨带动蚕茧产值大幅增加,2021 年全国桑蚕茧产值达367.15 亿元,比上年增加52.99%,无论绝对值还是增幅,均创历史新高。
  1.5 真丝绸出口企稳回升
  受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经济大幅衰退、欧美市场丝绸消费低迷的影响,2018—2020 年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额和出口量连续3 年大幅下跌。2021 年随着新冠肺炎疫苗广泛接种和国内疫情的有效防控,丝绸出口企稳回暖。根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2021 年我国真丝绸商品进出口总额为17.59 亿美元,同比增长32.03%;其中真丝绸商品出口额为13.49 亿美元,同比增长25.95%;进口额为4.1 亿美元,同比增长56.94%。从出口商品结构看, 丝类出口2.67 亿美元, 同比增长9.52%,占比19.79%;真丝绸缎出口3.94 亿美元, 同比增长45.25%,占比29.17%;丝绸制成品出口6.89 亿美元,同比增长23.75%,占比51.04%。从进口商品结构看,丝类进口7 075.62 万美元,同比增长129.79%,占比17.27%;真丝绸缎进口2 259.24 万美元, 同比增长23.82%,占比5.51%;丝绸制成品进口3.16 亿美元,同比增长49.21%,占比77.22%。从数量看,我国丝类贸易自2020 年出现30 年来第一次进口大于出口62 t之后,2021 年丝类进口量继续大幅增加至7 367 t,进口与出口的数量差扩大至1 616 t;进口单价上升至9.6美元/kg,同比涨幅达74.86%。
  1.6 丝绸产品内需继续释放
  2018 年以来,房地产价格上涨、P2P 爆雷、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内外部大环境对终端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导致市场对之前释放的丝绸消费转向低迷。但2021 年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电商、直播带货、抖音小店、微商等线上营销模式的不断拓展和国潮品牌的崛起,国内丝绸消费需求开始回升,丝绸产品的内销比例进一步上升至70% 左右。据商务部监测,2021 年1—6 月全国50 家丝绸样本企业销售额为14.83 亿元,同比增长33.99%,自3 月份开始当月销售金额同比增长幅度均超过30%,显示出丝绸内销市场得到有效恢复。此外,随着业界对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加强及消费者对食品、医药、保健等健康产品的需求增加,桑枝食用菌、桑叶茶、桑椹酒、食用蚕蛹、雄蛾酒等产品不断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叶绿素、桑枝总生物碱、蚕丝面膜与化妆品、高端家纺等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涌现。
  2 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蚕桑生产经营风险较大
  受气候、技术、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021 年我国蚕桑生产依然面临着家蚕微粒子病、桑树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因素所造成的生产风险,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带来的劳动力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土地资源稀缺、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药中毒和工业废气污染致减产减收及国外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但我国蚕桑生产依然呈现劳动、土地密集型特征,对自然条件依赖度高;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工厂化推进缓慢,至今仍以传统小农家庭模式为主,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蚕工场(厂)、人工饲料饲养比例低,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2 优质茧供给严重短缺
  世界丝绸品牌尤其是奢侈品生产长期严重依赖我国高品质生丝原料,随着我国茧丝绸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内消费需求升级,产业链下游终端产品对上游优质茧丝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随着“东桑西移”的持续推进,东部优质茧丝产量急剧萎缩,西部因地理、气候、技术、机制等原因,生产规模快速扩张下的茧丝质量较差。优质茧丝需求增长而供给不足,导致茧丝产品结构性失衡,普通茧丝相对过剩,优质茧丝长期短缺。即使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茧丝绸出口大幅下跌的背景下,丝类出口呈现量跌价升现象,国际市场对中国高端生丝的需求相对稳定。
  2.3 产业链整合缓慢
  随着“东桑西移”和“东丝西进”的推进,以广西、四川、云南为代表的西部蚕区成为全国及世界最大茧丝原料生产基地,但受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产业链各环节梯度转移进程的影响,后续产业链延伸进展缓慢。我国绸缎及成品制造和出口依然集中在浙江、江苏等传统茧丝绸产地,但随着蚕桑生产和缫丝加工的逐步转移,终端产品生产企业缺原料、缺基地的问题逐渐暴露。蚕桑产业化经营面临蚕农组织化程度较弱、茧丝绸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蚕桑生产基地面临工业化与城市化冲击、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我国茧丝原料基地与丝绸后加工空间分离格局下,需要进一步强化以产业链下游龙头企业为主体进行的跨区域及跨国产业链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
  2.4 省力化实用技术推广不够理想
  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运行多年,有效促进了蚕桑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蚕业教育、科研与生产衔接不够紧密,蚕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依然制约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一些主产省的桑园土地流转困难,蚕业规模化推进缓慢,支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省力化栽桑养蚕技术及其遍及度均有待提高,蚕桑生产的劳动强度有待进一步降低,劳动生产效率亟待提高。缫丝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缫丝织绸一体化进展缓慢,丝绸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制约着后加工环节的发展,导致我国丝绸终端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无定价话语权。
  2.5 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利用产业化程度低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领域的拓展,蚕桑资源开发与多元利用在丝绵丝绒被服、桑枝食用菌、桑果饮料、桑叶食品、蚕沙叶绿素、蚕蛹蚕蛾功能食品、生态桑和饲料桑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蚕桑产业多元化趋势更加突出,2021 年桑枝生物制药、“蚕丝硬盘”、蚕丝生物医药材料等研发亮点持续推进,但“蚕—茧—丝—绸—最终消费品”的传统蚕桑产业发展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利用产品或项目中,仅蚕丝被、桑枝食用菌、果桑、桑叶茶基本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格局,而其余大多数产品或项目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态势,仍存在生产规模小、科技支撑不足、产业化程度低、市场需求拓展不够等诸多问题。
  2.6 体制和机制依然不畅
  现代蚕桑产业是一个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成品制造品及多元利用在内的多元产业体系,涉及农工贸、产供销各环节。只有从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视角,保证各环节利益均沾,才能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行割裂产业链各环节、多部门管理的局面,不仅难以形成合力发展整个产业,反而形成了产业链上游的蚕桑生产向多元化转型、产业链下游的丝绸工业“走出去”寻求低价原料的局面。而真正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如上游的省力技术与机械装备,下游的后染整技术、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以及科技人才和具有工匠精神的熟练工人的培养等,无论产业内各主体,还是各级政府,不仅投入不足,而且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3 2022 年蚕桑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1 茧丝价格波动风险仍较大
  2021 年的茧丝价格大幅上升和茧丝绸出口企稳回暖源于国际市场刚需逐渐恢复、国内消费需求回升、部分企业囤货惜售、市场原料供应偏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考虑中美贸易战的长期性、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预计2022 年茧丝价格将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及市场供求变动趋于稳定甚至略有回调。为此,无论是蚕桑生产者,还是丝绸加工企业,都应该积极做好准备,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应对价格波动可能产生的市场风险。
  3.2 产业转移出现新动向
  在蚕桑生产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的情况下,蚕桑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特征无法改变,我国蚕桑产业持续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蚕区向经济欠发达的西部蚕区转移,甚至西部蚕区也出现了蚕桑生产向更贫困的丘陵、山区、边区转移的现象,如广西的蚕桑产业从桂中南向桂西北转移。“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走出去”战略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蚕桑产业向国外转移蚕桑生产和缫丝加工产能。而随着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更大规模推进,“机器换人”后浙江蚕桑生产将迎来蚕茧产量更大幅度的增长,不仅扭转了本省连续13 年的蚕桑生产衰退局面,而且有望减缓甚至扭转“东茧西移”的进程。
  3.3 丝绸加工去产能促升级
  西部缫丝加工能力不断增强与东部缫丝产能未及时压缩并存,导致全国生丝加工能力总体过剩。为此,需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与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选择性地“去产能”。丝价上涨必然带动茧价上涨,茧价上涨必然提高生丝成本,甚至出现“茧丝倒挂”现象,增加丝绸加工企业资金压力,最终促使茧丝价格回落。中国茧、丝价格的涨跌最终取决于国内外丝绸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主要替代品棉花与化纤的价格走势及其影响因素。避免茧丝价格波动影响,摆脱产业大起大落困境的出路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构筑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3.4 内循环促进丝绸内销
  2021 年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虽已企稳回暖,但要恢复至以往的高出口水平比较困难。2022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展、中美贸易关系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预期及国内丝绸消费需求释放的影响,我国主要丝绸出口市场需求复苏不确定,但随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释放和产业链前端“走出去”进程的加快,丝、绸及其制成品进口都有望进一步增长。而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丝绸产品以内销为主的态势将进一步加强。
  3.5 蚕桑多元化发展加快
  随着蚕桑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的科技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用途、新功能将被开发和加以利用。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者对蚕桑、丝绸类产品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高档丝绸家纺、蚕丝被、桑枝食用菌、蚕丝类保健品、食品、医药品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蚕桑的蛋白饲料开发与利用、生态桑的价值、蚕丝生物医药应用等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蚕桑多元化发展不仅增加产业综合效益和提高产业竞争力,而且激发国内市场需求,推动市场转向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的新发展格局。
  4 2022 年蚕桑产业发展建议

  4.1 发挥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坚持“立桑为业,蚕桑并举,多元化发展”的新思路,加快蚕桑科技创新步伐,从品种选育到操作技术,从简易设施到机械化设备,从共同催青、小蚕共育到适合集约经营的所有环节,尽快建立以规模化、机械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养蚕技术体系,推进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规模化养蚕,积极推进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智能化养蚕。加强蚕桑资源多元利用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为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坚实有效的科技支撑。政府应该继续加大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资金投入,引导构建产学研联合共同开发蚕农和企业需要的实用技术,使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2 实施蚕桑区域专业化发展战略,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
  根据我国蚕桑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特点,在2018—2020 年商务部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各地仍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着力打造具有较高桑园管理水平、较好养蚕基础设施、较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的蚕桑生产基地,实施区域专业化发展战略,巩固及深化蚕茧产量500 t 以上基地县蚕桑生产,以稳定蚕桑生产规模,提高蚕桑生产效率与效益,提升蚕桑产业竞争力。
  4.3 提高蚕桑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应对各类风险
  加强公司一体化经营、培育养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及实施“公司+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 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开展和积极推广蚕业保险,来提高农户种桑养蚕的意愿,降低因技术、环境等因素产生的自然风险和因价格波动产生的市场风险。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蚕种质量监管,保证蚕种质量安全,提升蚕种质量水平,避免蚕种质量安全问题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
  4.4 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推进产业链整合
  正视蚕桑生产区域“东桑西移北上”的现状,加强东西部蚕桑主产省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从跨区域产业链整合角度来实现我国蚕桑及茧丝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西部产区作为我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及生丝加工基地,其主要任务在于提升茧丝质量和生产效益;东部产区应保持我国优质茧生产基地、丝绸产品加工重心的地位,其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智能化养蚕技术,提升丝绸加工的产业集聚水平,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革新、品牌创新来提高蚕桑生产效率,提升丝绸产品的附加值。
  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亚、南亚、东南亚、非洲种桑养蚕的进程加快,我国蚕种、栽桑养蚕、缫丝都呈现向国外转移的趋势,为此,应从全球范围布局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我国在世界蚕丝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
  4.5 提高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针对我国蚕桑生产分布广、规模小而散的特点,不断发展壮大蚕农合作社,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和全国性的蚕业组织和丝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代表、行业自律、行业服务、行业协调和价格预测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避免恶性价格竞争,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高蚕农在国内市场交易和企业在国际市场谈判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和应对反倾销、贸易战及疫情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生产者抵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
  4.6 加强宏观科学调控,稳定茧丝价格
  为稳定蚕茧产量,避免蚕茧价格的大幅波动,政府应通过建立更及时有效的蚕茧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平台,完善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等措施,来引导茧丝生产者与需求者对茧丝价格进行科学预期;鼓励有一定规模的茧丝企业(合作社)探索利用茧丝大宗商品市场来发现价格、实施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政府的宏观调控应侧重于加强国家生丝储备制度的完善与运用,通过适当时机的生丝抛吸以稳定生丝价格,进而减缓蚕茧价格和产量的波动,从而维护产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7 改革产业管理体制,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基于蚕桑生产及后续丝绸加工业的一体化性质,应加快产业体制改革,实现蚕桑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加工及内外贸易等各环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统一管理,彻底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宏观管理混乱、统计数据乱而不准的局面。面对蚕种、鲜茧价格放开后的市场过度竞争或局部垄断,既要尽快建立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在区域性市场上通过产业化经营模式、质量监管等措施规范市场秩序。

文章版权备注

文章版权归 郑州天顺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 所有
文章链接:https://www.tsswhg.com/24812.html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站点镜像、采集、或复制本站内容,违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到底!
(function(){ var el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el.src = "https://lf1-cdn-tos.bytegoofy.com/goofy/ttzz/push.js?34cfd0b1d8f9f4f5e79eac435880aa65f93744b2e3029f816c57b79de106d2253d72cd14f8a76432df3935ab77ec54f830517b3cb210f7fd334f50ccb772134a"; el.id = "ttzz";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el, s); })(window)